1) 什么是ic卡 ic(integrated card)卡是1970年由法国人roland moreno发明的,他第一次将可编程设置的ic芯片放于卡片中,使卡片具有更多功能。“ic卡”和“磁卡”都是从技术角度起的名字,不能将其和“信用卡”、“电话卡”等从应用角度命名的卡相混淆。 自ic卡出现以后,国际上对它有多种叫法。英文名称有“smart card”、“ic card”等;在亚洲特别是香港、台湾地区,多称为“聪明卡”、“智慧卡”、“智能卡”等;在我国,一般简称为“ic卡”,全称是“集成电路卡”。我们以下引用的名称均采用我国的习惯。 ic卡的外型与普通磁卡做成的信用卡十分相似,只是略厚一些。它的外型由一块塑料或pvc材料作成,通常还有各种印刷图案、文字和号码在上面,称做“卡基”;在“卡基”的固定位置上嵌装一种特定的ic芯片就成为我们通常所说的ic卡。根据嵌装的芯片不同就产生了各种类型的ic卡。 ic卡从嵌装的芯片划分可成两大类,分别是存储器卡和智能卡。存储器卡采用存储器芯片作为卡芯,只有“硬件”组成,包括数据存储器和安全逻辑控制等;智能卡采用微处理器芯片作为卡芯,由硬件和软件共同组成,包括硬件mpu(微处理器)、ram(随机存取存储器)、rom(只读存储器),软件ic卡监控程序或操作系统cos(ic card operating system)等。存储器卡在技术上又可以分成两类,分别是普通存储器卡和逻辑加密存储器卡。作为普通存储器卡的卡芯芯片只含有数据存储器,通常简称为“存储卡”;逻辑加密存储器卡则采用带有安全逻辑的芯片作为卡芯,可对数据存取用密码保护,通常简称为“加密卡”。目前国内加密卡的应用非常广泛,大的如电话卡、医疗保险卡、工商组织机构代码卡、报税卡、暂住证等,小的如考勤卡、门控卡、售饭卡等企业内部管理卡。ic卡的应用推广非常快,96、97两年ic卡应用达到6000万张,98年一年就达到8000万张。 目前国内ic卡主要是采用德国siemens和美国atmel的ic芯片,其他芯片厂家如韩国三星等也开始在国内供货。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应用的需要,结合射频识别技术和ic卡技术的新一代非接触式ic卡应运而生。非接触式ic卡具有接触式ic卡同样的芯片技术和特性,最大的区别在于没有机械触点,和读写设备之间无机械接触,通过无线方式通讯。此种采用射频识别技术(radio frequency)的ic卡我们通常称作“射频卡”或“rf卡”。以下我们采用“射频卡”的称呼。目前国内射频卡的典型应用是公用事业收费,如深圳、厦门等的公交车车票和珠海航空展览门票等。 目前,国际上有多家厂商致力于射频识别技术的研究及市场开发,其中较为著名的如美国的德州仪器公司(ti)、荷兰的菲利浦公司(philips)等。 非接触式ic卡分低频卡、高频卡和微波卡三种,工作频率越高,ic卡与读写器之间的通讯速率越快,系统的工作时间越短。 2) ic卡和其它卡的比较 3) ic卡的应用过程 |